猪苓成为宁陕县冷水沟村人民打开幸福大门的金钥匙

   立夏的第一场细雨滋润了干涸的大地,群山蜿蜒翠绿,焕发生机与活力。行走在宁陕县江口回族镇冷水沟村,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青壮年劳力正忙着栽种猪苓,慈祥的老人奔波在田间地头为他们送水烧饭。
  “猪苓栽起来简单好学,种在地里比银行存钱都来得快,当然要支持娃了。”正给儿子送饭的老马支书乐呵呵地对笔者说。所到之处,笔者听到谈论最多、最热烈的话题就是“猪苓”。而仔细的探究来,冷水沟的猪苓产业也走过了一段辉煌“风雨路”。
  冷水沟村距离江口集镇12公里,全村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有4个村民小组,共265户900人,人均林地40亩,是一个山林资源丰富的小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村里兴起了袋料食用菌产业,但当时的交通不便制约着全村的产业发展。每到汛期,崎岖小路被暴雨冲毁,村民眼看着自己家的食用菌卖不出去而着急发愁,全村的经济发展一度陷入了僵局。
  2009年,县委、县政府把猪苓种植作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来抓,列入2009年全县四大农民增收项目之一。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江口回族镇党委政府大胆探索,因势利导,谋划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路。经过技术专家的多次实地查看,冷水沟村这种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土壤条件刚好是猪苓生长的理想之地,并且猪苓产业具有低投入、低风险、高回报的特点,价格一直走高。各方面有利条件都为群众增收致富指明了新的方向。但因为失败的阴霾在群众心中还未散去,很多人不敢大胆尝试。吃过食用菌“苦头”的村民向义贵第一个站出来:“我来第一个栽!不冒险怎么知道能不能成。”在贴息贷款的扶持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向义贵走上了“猪苓路”。
  村看村、户看户、产业发展靠大户。2010年向义贵卖了猪苓后收入近三十万,盖了新房、买了小车,群众看在眼里,心里亮堂了,栽种猪苓的热情高涨。在实践的道路上,群众在摸索,干部也在摸索。为了充分发挥上级的政策激励作用,切实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江口镇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了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对一时无资金投入生产的农户协调贴息贷款,一些已发展起来的大户需要扩大再生产给予立项和土地调整等支持,并主动帮助办理好各项手续,积极帮助解决用地、用水、用电等难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抽调专人具体负责指导、协调生产、后勤服务等工作。
  冷水沟的通村路有一段叫“阿弥陀佛”。因为山高路险,走过的人们常常求保佑,祈祷一句“阿弥陀佛”,这段路便由此而得名,猪苓商贩往往走到这段路望而却步。2012年冷水沟村17公里的通村水泥路终于在各级部门支持下建成,全村人民欢欣鼓舞。现在的商贩开着小车直达村民地边收购猪苓,农民再也不用为猪苓价好却卖不出去而发愁。如今村里的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整村推进”项目努力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源,力争互相补充,整体发力,将全村猪苓产业推向更高更新的层次。
  在冷水沟村活动室,村支书陈武华翻着台账兴奋的说:“往年不劳动的人,今年贷款都栽猪苓了,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等猪苓成熟了,我们怕是该脱贫啦。”如今的冷水沟村实现了猪苓“全覆盖”,从零散到整片,从零星的几户发展到全村90%以上农户,全村栽种猪苓近八万窝,安置富裕劳动力400余人,最先发展的新堂组,如今人均纯收入近万元。透过数字看发展,这是冷水沟村人民克难奋进,改变命运的真实体现。
  据统计,猪苓大发展改善了农民的衣食住行,许多人实现了多年的致富梦,越来越多的“向义贵”搬进了安置新居,买了小车,猪苓已成为冷水沟村人民打开幸福大门的金钥匙。展望三年后的收成,江口回族镇党委书记李瑞华信心满满,“猪苓给贫瘠的小山村带来了希望,也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未来我们将依据猪苓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鼓励成立专业合作社,打造出独特的品牌,以人民群众增收为根本目的,深入持续推进猪苓产业发展。政府将进一步给予优惠政策,我们有信心将猪苓产业做大、做强。”
 

原文链接:https://news.ctycw.com/show-1512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zhangtingting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视频)为药仓网独家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药仓网”、“作者:某某某”。
② 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及网站,并尽可能注明转载出处和作者,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