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保健品的冬虫夏草被誉为“软黄金”,普通市民服用不起,在3日结束的青海国际冬虫夏草展交会上,与会的澳门和内地专家一致认为,当务之急应加紧研究人工虫草的步伐。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刘杏忠认为,冬虫夏草属于名贵药材,至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目前仅是采挖、服用这样的原始利用,一些所谓“含着吃”的冬虫夏草也仅仅是物理加工的过程,并没有真正深加工。
刘杏忠说,政府应在虫草生长区域建立保护区,避免毁灭性挖掘,同时积极开发研究人工虫草等替代品。
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李绍平和北京食品研究所技术所长莫小青都认为,近年来冬虫夏草产量急剧减少,价格急剧攀升,消费呈现出极端化,而天然冬虫夏草中关键的“虫草素”含量并不高。
两位专家认为,天然冬虫夏草的一些保健功效并不像坊间传言那样“高效”。为其可持续发展,应尽快研发出“人工虫草”或“复方虫草”作为其替代品,让冬虫夏草成为普通大众吃得起的保健品。
而人工虫草的科研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日、英等国的学者即已开始探索人工培养冬虫夏草,但未取得突破。
今年青海玉树州的虫草最低价格约每公斤12万元人民币。刚落幕的青海国际冬虫夏草展交会上,冬虫夏草合同订单及销售额已达78.3亿元。青海省的冬虫夏草年采集量在150吨左右,占全国冬虫夏草产量60%以上,年交易额超200亿元。(原标题:澳门和内地专家:加快研发人工虫草让大众吃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