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规划。
规划提出,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产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力争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规划明确了七项主要任务:一是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二是实施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三是实施中药材技术创新行动,强化中药材基础研究,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突破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技术,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加强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四是实施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五是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和完善中药材标准,完善中药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六是构建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和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中药材供应保障;七是构建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
规划要求,推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中药材价格形成机制,加强行业监管工作,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发挥行业组织作用,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规划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解读
规划将为产业带来哪些变化?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联合制定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将对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首先是一些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工信部总工程师王黎明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中药材生产技术不断进步,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但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拯救濒危中药材,成为当务之急。
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具体目标包括100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野生中药材实现种植养殖,种植养殖中药材产量年均增长10%等。
其次是中药材的质量得到提升,生产技术和标准不断提高。长久以来,我国中药材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了中医药信誉。
为此,规划特别提出要提升中药材科技水平和质量。100种中药材质量标准显著提高,全国中药材质量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江西樟树市药业局局长聂六平认为,此次规划出台,下大力气在解决中药材科技创新、规范种植和加工标准等问题,对产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建立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对加大中药材的质量监管等很有必要。”
此外,在王黎明看来,规划还将促使中药材的流通体系逐步完善。让市场价格趋于合理稳定,更好服务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