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颖颖:贵州种源受制于人成为茯苓GAP基地建设的瓶颈

 IMG_9918
  易菇网讯:茯苓不仅是国内的大宗药材,也是对外输出的重要商品。2014年10月13-15日,2014首届全国茯苓会议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召开,在14日下午的“专题报告”环节,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卢颖颖作《贵州茯苓菌种繁育研究》报告时如此讲述到。
  卢颖颖介绍,茯苓以干燥菌核入药,不同部位经加工分别成为白茯苓、赤茯苓、茯神、茯神木及茯苓皮等药材。贵州茯苓的产业发展主要是在与湖南靖州毗邻的黔东南地区,形成了以黎平县为中心,松茯苓产量占湖南靖州市场近一半的产区,松茯苓种植遍布黔东南州16个县市。近年来,松茯苓种植规模逐年扩大,2012年全州种植面积达3300 万平方米以上,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黎平县的贵州森泰实业有限公司承担实施“贵州茯苓GAP规范化栽培基地”建设,编写了《茯苓复式栽培技术》,为GAP栽培基地全面推广茯苓复式栽培技术和利用松木废劣小径材、松枝高产栽培茯苓技术打下了基础。卢颖颖认为,茯苓优良菌种的选育是茯苓生产的基础和关键。茯苓的菌种选育一般采取自然选育、诱变育种及杂交育种等常规手段,目前对茯苓的菌丝形态及交配型的研究结论差异颇大,且尚无定论,但对茯苓交配型的研究在遗传和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贵州的黔东南地区,已开始利用松木废枝丫、小径级材种植茯苓,经过几年的摸索研究,形成了茯苓复式栽培技术,以松树段木窖栽为主,树蔸栽培、松木废枝丫和小径级材栽培的多样化栽培模式共存的茯苓人工栽培技术。使茯苓栽培达到高产、稳产,解决了木材资源的浪费问题,也实现了茯苓的连片化规模化种植。
  卢颖颖认为贵州茯苓菌种繁育过程中种质资源及其知识产权缺乏保护,应加快茯苓野生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鉴定评价、保藏检索等工作,涉及有关生理、生化指标和细胞学、遗传学方面的鉴定,建立茯苓种质资源库。在育种选育上,缺乏优良生产菌株,同种异名现象较多,随意编号,造成菌种混乱,可采用分离自然菌株,从原有菌株入手进行各种遗传改造工作,推行有性繁殖。
 

原文链接:https://news.ctycw.com/show-21278-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yjiao318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视频)为药仓网独家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药仓网”、“作者:某某某”。
② 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及网站,并尽可能注明转载出处和作者,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