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颖颖:贵州种源受制于人成为茯苓GAP基地建设的瓶颈

  目前贵州省没有育成优质高产、固定遗传性状的本地优良品种,生产所需菌种均从外地引进,因此受到食用菌市场上菌种混乱、用种随意、相互交叉、菌种制备不规范、菌种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严重影响。卢颖颖指出,在种源受制于人已成为贵州省茯苓GAP基地建设的瓶颈,对茯苓菌种进行筛选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从贵州省黎平、台江、剑河等区县选取菌株13株,包含野生菌核和人工栽培菌核;中国微生物菌种保管委提供5.78等6株;国内生产主栽川杰1号、同仁堂1号,共计23株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茯苓菌核组织分离、观察茯苓菌丝形态显微观察及荧光核染色、茯苓菌丝生长培养基配方正交筛选、优良菌株初步筛选、原种培养基粗筛、优良菌株复筛、茯苓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优良菌株遗传稳定性分析、菌种保藏等操作。
  卢颖颖总结此次研究筛选模型既涵盖了优质高产菌株菌丝体和菌种体外观、微生物学检验、生长速度及对基质的降解能力、栽培性状、遗传稳定性等4大项的检测和检验,优质高产菌株的筛选与筛选模型的建立将填补目前茯苓生产上没有一套简便、快捷、有效的菌种筛选方法的空白,对将来的茯苓菌种选育及菌株优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试验中利用RAPD技术对10株外来菌株和贵州道地茯苓菌核分离株进行遗传分析和鉴定,RAPD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亲缘关系非常相近,仅在某些引物的扩增物上存在较小的差异。对品种的鉴定鉴别所得聚类结果与形态和栽培性状鉴定结果完全一致。试验中采用斜面菌种保藏和甘油菌保藏两种保藏方法进行保藏,结果表明,甘油菌种保藏法和斜面菌种保藏法对茯苓菌种的保藏效果均较理想。但斜面菌种保藏时间相对较短,对设备和技术要求均较低,操作成本也较低,适合没有超低温冰柜和冻干机的单位使用;而甘油菌保藏法较适于茯苓菌种的长期保藏,特别适合茯苓母种的长期保藏。
 

原文链接:https://news.ctycw.com/show-21278-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yjiao318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视频)为药仓网独家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药仓网”、“作者:某某某”。
② 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及网站,并尽可能注明转载出处和作者,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