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规划。
规划指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根据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现状提出了2020年发展目标: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规划提出了两个具体指标,药材资源保护方面,中药材资源监测站点和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覆盖80%以上的县级中药材产区;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方面,100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野生中药材实现种植养殖;种植养殖中药材产量年均增长10%;中药生产企业使用产地确定的中药材原料比例达到50%,百强中药生产企业主要原料基地化率达到60%。”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副所长魏建和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中药产业是资源依赖性的产业,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中药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规划中‘基地化’概念的提出,是鼓励有实力的中药生产企业建设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保障中药材质量。基地化的概念包含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这三化,当然这并不排斥农村散户的种植,若干个散户可以由企业来组织,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等,达到规范化操作。”中药材的基地化种植会不会增加药企的成本,魏建和表示:“集约化、规范化种植,是通过科技手段减少成本、提高质量,从长远来看不会增加药企成本,还会低成本地实现高质量种植,改变‘有好医没好药’的现状。”
《规划》明确了七项主要任务:
一是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立中药种植资源保护体系;
二是实施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
三是实施中药材技术创新行动,强化中药材基础研究,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突破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技术,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加强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
四是实施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
五是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和完善中药材标准,完善中药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
六是构建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和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中药材供应保障;七是构建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