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山场面积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华中天然药库”之称。十堰查明中药材品种有2518种,其中植物类2233种、动物类232种、矿物类22种、加工类31种。如今,十堰已经制成中成药的有500种以上,发展中药材产业十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房县万亩中药材GAP示范基地
十堰山场面积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华中天然药库”之称。十堰查明中药材品种有2518种,其中植物类2233种、动物类232种、矿物类22种、加工类31种。如今,十堰已经制成中成药的有500种以上,发展中药材产业十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十堰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如何?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因素有哪些?如何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近日,记者采访了市农业局有关专家。
发展概况
中药材面积128.2万亩 种植大户达1500余户
据统计年报显示,2014年,十堰中药材面积128.2万亩 (人工种植68.4万亩、野生采养59.8万亩),其中,丹江口市9.57万亩、郧阳区30万亩、郧西县17.34万亩、竹山县26万亩、竹溪县20.89万亩、房县23.5万亩、张湾区0.65万亩、茅箭区0.25万亩。从品种看,20万亩以上的有木瓜;10万亩以上的有黄姜、肚倍、杜仲;万亩以上的有金银花、黄连、玄参、桔梗、板蓝根、丹参、柴胡、连翘等。全市有中药材种植大户1500余户,其中经营面积50亩以上大户80余户,专业合作社88家,带动8337户农户种植中药材。
近几年来,市、县 (市、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项目、资金、企业培育、产品开发、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从2011年始,市委、市政府就将中药材产业纳入市 “四百万产业工程”。2012年,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决心把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十堰的支柱产业。2014年,全市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支持中药材基地建设。其中丹江口市整合涉农资金1500万元,按照每亩200元对新建基地进行补助;郧阳区整合资金1350万元,对500亩以上的基地,分品种每亩补贴100至200元;郧西县整合资金300余万元,对新建1250亩以上的基地,按照400元/亩进行一次性奖补;竹山县整合608万元,按每亩100元进行补助;房县统筹支农专项资金490万元,对专业乡镇达到500亩、专业村达3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基地,按每亩200元进行补助;竹溪县整合资金800万元,对发展排名靠前的农户、村、乡镇,分别给予6000元到10万元的奖励。
五大成效
基地面积不断扩大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品牌打造成效初显 经营机制不断创新 种植效益相对较高
基地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在“四百万产业工程”推动下,全市中药材基地面积迅速扩大,500亩以上连片基地有26.4万亩。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市现有规模以上中药材及生物医药加工企业25家,年消化中药材50万吨,年实现加工产值34亿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
品牌打造成效初显。全市有10个中药材产品获评湖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其中“武当牌”百草传奇针剂、“房陵本草牌”丹参、“云浩牌”黄连、“武当安泰牌”沃氏氧化物、“效威牌”磷素胶囊和“郧西黄姜”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武当金顶牌”双烯、沃氏氧化物和“武当”牌金银花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房县北柴胡”为国家中药材GAP认证品种。“竹山肚倍”、“郧阳木瓜”、“竹溪黄连”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房县白及”、“房县绞股蓝”、“房县北柴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获国家商标局受理;“房县绞股蓝”、“郧阳木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经营机制不断创新。各地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不断涌现,积极探索土地规模经营新机制和新模式,积极推广“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产业模式。
种植效益相对较高。在房县上龛乡二荒村调查显示,种植一亩贡术需2000多元的种子,按正常价格计算,一亩贡术年收入可达4800多元,比种一亩玉米纯收入多1200多元。据统计,2014年,全市中药材投产面积78.64万亩,中药材总产量20.8万吨,实现产值19.3亿元,带动农户增收7.2亿元。
十堰山场面积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华中天然药库”之称。十堰查明中药材品种有2518种,其中植物类2233种、动物类232种、矿物类22种、加工类31种。如今,十堰已经制成中成药的有500种以上,发展中药材产业十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五点不足
管理机构不够健全 投入支持亟待加强 优质种子严重缺乏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名贵药材开发不够
管理机构不健全。目前,仅部分县市设立了专门的中药材产业管理机构,从事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种植区域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工作的大多是兼职人员。
投入支持不足。全市农业科技人员中,粮油种植专业的多,中药材种植专业的极少,中药材种植技术人才和企业加工人才非常匮乏。此外,中药材种植风险大,药材种植专项扶持资金少,缺少化解渠道。
优质种子(苗)严重缺乏。各县(市、区)都没有系统地开展中药材良种繁育、提纯和生产示范工作,良种繁育技术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药材种子只是药材生产的附属品,没有建立中药材良种繁育技术规程和专业化的良种繁育基地。
中药材种植缺少大企业带动。由于缺少大企业带动,十堰中药材种植区域分散,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产量和质量不够稳定。同时,中药材原料对外依存度高,药材加工企业及全市三甲医院大量使用外地中药材原料,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之间未能形成配套的产业链,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名贵中药材开发不够。野生灵芝、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文王一枝笔、江边一碗水等名贵中药材的开发利用还不到10%,上百种名贵中药材躺在深山无人“睬”。
五项建议
科学规划 精深开发 规模经营 合力发展 培养人才
充分利用十堰丰富而独特的中药材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对服务生物产业园建设,把十堰建成秦巴药乡的核心板块、中外知名的武当药谷、全国生物医药强市、世界健康养生的福地,意义重大。
突出道地品种,科学规划。竹溪黄连中的黄连素含量高达7.8%,高出一般品种近2个百分点;竹山肚倍单宁酸含量高出一般品种5个百分点;产自十堰南三县高海拔山区的绞股蓝、玄参、党参、丹参、苍术等,产自北三县低山平坝地区的射干、知母、百合、红花、桔梗等道地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也明显高于全国其他产区。因此,要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道地药材的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种植品种。
集中优势资源,精深开发。云南三七、灯盏花、石斛去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分别是100亿元、30亿元、20亿元,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集中优势资源,往往开发一个小品种,就能成就一个大产业。“房县北柴胡”品种独特,已被专家证实同传统北柴胡在基源上有明显差异,并且已经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由湖北神农本草建设的白及种植基地去年也顺利通过国家工信部中药材项目绩效检查组验收,有望成为下一个GAP认证基地;此外“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等名贵中药材为十堰特有品种;野生葛根、野生金银花、野生连翘、野生何首乌,药食两用药材百合、黄精、桔梗等遍布十堰,但对这些中药材的精深加工还远远不够。为此,要坚持以药品为主,走深加工、高端开发的路线,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创新机制体制,规模经营。一是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连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确保农民放心种植。二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支持各种资本和回乡创业人员承包山场,建设中药材基地,推进规模经营。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对新建连片基地500亩以上、创建GAP标准化基地、重点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品牌认证的企业、业主、专业合作社、科研机构和农技人员,予以重奖。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合力发展。目前十堰中药材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共约1600余家,但大多是分散经营,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沟通,不能形成合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必须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以企业为运营主体,吸引当地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入股合作,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中药材产业协调会,构建中药材生产引导、药材品牌推广、直通式产供销平台等中药材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完善中药材生产、研发、销售产业链条。
强化科研和技术培训,培养人才。一是要强化科研,加快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建议由市农科院牵头,组织全市农业科研人员,围绕十堰中药材产业化建设项目,在中药材良种繁育、新品种选育、区域性试验、GAP种植标准制定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二是充分发挥本地专家能人的作用。从政府机关、职能部门、事业单位选拔一批懂科技、会管理的科技人才,充实到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工作,为其提供科技服务。农业、医药、科技等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中药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培训工作,为农村培育中药材专业实用技术人才。三是加强院地、院企合作,通过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快中药材人才培养和储备,为企业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干事的中药材专业人才,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
阅读延伸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七大举措给力中药材生产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规划。
规划提出,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产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力争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规划明确了七项主要任务:一是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建立全国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立中药材种子资源保护体系;二是实施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三是实施中药材技术创新行动,强化中药材基础研究,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突破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技术,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加强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四是实施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五是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和完善中药材标准,完善中药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六是构建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和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中药材供应保障;七是构建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