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出一种具有神奇疗效的草药,很多人都会想到灵芝。麻姑用它酿酒为西王母献寿,白素贞偷了它来让许仙起死回生,更不用说大批武侠和神怪小说都用它为主角“提升若干年的修行”。今天固然没有人相信复活和成仙这回事了,但仍然有人宣称灵芝能抗癌、调节血糖、防止中风、抗衰老、抗过敏、治疗艾滋病……包百病之余还能美容。灵芝身上有如此之多的神奇光环,但其中经得起推敲的又有多少呢?几乎没有。
灵芝的传说
关于灵芝的记载,有一种说法是最早见于《山海经》,为炎帝的女儿死后所化,名为“瑶草”。但《山海经·中山经》里的描述是“其叶胥茂,其华黄,其实如菟丘(也就是菟丝子,果实是圆球形)”,这显然描写的是一种被子植物。李时珍认为,“芝本作之,篆文象草生地上之形”,后来之字成了一个结构助词,就加了个草字头以示区别。《尔雅》里说,“苬,芝也”,后人注解是一种一年开三次花的瑞草。这些记载表明,芝这个名称起初和我们今天所知的“灵芝”这种大型真菌并没有关系。
“灵芝”作为一个特有的名词最早出现在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三国东吴人薛综注:“朱柯,芝草茎赤色也。”这就符合我们今天了解的灵芝形象了:前文的史军石菌其实跟后文的灵芝是一个东西,说明当时的人已经认为灵芝是一种菌类;具有红色“茎干”(其实是菌柄),可以经过水洗而变得颜色更加鲜亮,说明这种菌类有光滑的表面。《西京赋》是描写长安的奢华无度,灵芝出现在这里是作为观赏植物营造“海外仙山”的景观,其他方面的用途没有提及。灵芝的菌盖形状有点像云朵,这可能是人们把它和仙境联想在一起的原因。这种联想还衍生出了“如意”这种工艺品。
东汉末年,随着道教的兴起,炼制和服食丹药成为了一种时尚。作为“仙药”中的上品,灵芝开始大量地出现在各种道家典籍之中。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里说:“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有菌芝,各有百许种也。”他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各种芝草的形态和功效,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道家甚至发展出了一整套采集和服食灵芝的方法,比如成书于隋唐年间的《太上灵宝芝草品》,这本书收录进了道教典籍总集《道藏》中。从这些典籍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道家所说的灵芝仍然是一大类形状各异的仙草的总称,并非特指某一种菌类或植物。这些仙草主要分布在蓬莱、昆仑这样的仙山,在凡间出现时则意味着祥瑞。显然,这数百种仙草里,绝大多数按图索骥都是肯定找不到的,除了某种红色的菌类。于是关于仙草的想象就慢慢集中到了这种菌类身上,也让它独占了“灵芝”这个原本是统称的名字。
因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灵芝不仅受到方士的青睐,也成为帝王御用的药物,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在民间大规模搜罗灵芝进贡的事例。例如宋王安石在《芝阁赋》中记述了朝廷诏令民众寻找灵芝的情景,当时一年进贡的灵芝高达数十万株之多。不过灵芝的功效究竟如何,哪怕是最痴迷于炼丹术的皇帝也应该心知肚明:他们吃了如此之多的灵芝,别说成仙了,活到60岁的都不多(中国皇帝的平均年龄是39岁)。
相比道家的虚无缥缈,中国医家对灵芝的态度则务实一些。成书于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说灵芝:“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这还看得出一点仙草的痕迹。到了《本草纲目》,李时珍直截了当地质疑道:“芝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以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他还把灵芝分为青赤黄白黑紫六种,并记录了各自的产地和生境,这样的朴素分类方法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是有一定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