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作用。茯苓产区较广,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广东、广西均可种植。
福建邵武市洪墩镇王玢村的吴春东是南武夷中药材合作社的社员,去年种下200多亩茯苓,今年6月上旬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他当即拿到了销售款1.6万多元。“今年11月份还可以再采收一批,下一批产量更高。”第一次种植茯苓的吴春东满怀笑容地说。
吴春东种茯苓的山场,是其他村民刚砍伐过的松树林场。“这些山场是免费给我使用的,他们很欢迎呢!”吴春东说。
南武夷中药材合作社理事长杨斌,有多年的种茯苓经验。他介绍说,早些年可不这么种,传统的茯苓生产是窖种,需要选择坡度在25度以上、未开垦过的新鲜山地,开挖窖穴,每窖需要损耗10~15年生长期的松树段木1米,成本高不说,还影响生态环境,加快山地水土流失。2004年起,直接在砍伐过的废弃松树蔸上种植茯苓的办法逐渐流行起来,完全不用浪费林木资源了,但一直存在操作工艺复杂、结苓地点不稳定等问题。
2011年起,杨斌所在的合作社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开展茯苓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研究。据介绍,过去采伐后的林地,只能闲着等待下次造林。新的种植技术,让“闲地不闲”、变废为宝,造林也完全不受影响,平均每亩山地可多增加3000多元的经济效益。好处还不止这些,茯苓生长过程中,会充分吸收松木蔸的营养成分,加速树蔸的腐烂速度。“一般情况下,采伐后松木蔸要三四年才会腐烂,而种植茯苓后,只要一年就全部腐烂,腐烂物质化解为营养成分,促进林地的良性循环。”
如今这一技术已成熟,合作社的1.7万亩茯苓基本采用这一新的种植办法。借助山地上砍伐后留下的松树蔸来种植,既不需要消耗木材,也不需要占地挖穴,使林木和茯苓种植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