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菌株
嗜水气单胞菌为本实验室保存菌株。
1. 1. 2 实验药物
42 种用于试验的中草药如表1 所示。
1. 1. 3 培养基
本试验采用pH 为7. 2 ~ 7. 4 的普通牛肉膏培养基,其液体培养基配方为: 牛肉膏3 g、蛋白胨10 g、氯化钠5 g、水1000 ml。固体培养基为每100 ml 液体培养基加入1. 5 g 琼脂。
表1 试验所用中草药名录
1. 2 方法
1. 2. 1 菌液制备
在试管中倒入5 ml 普通牛肉膏液体培养基,接种嗜水气单胞菌后,在恒温摇床中28 ℃下震荡( 200 r /min) 培养6 ~ 8 h。采用平板计数法计数,用液体培养基稀释菌液至1 × 107 cfu /ml,置4 ℃冰箱中保存备用。
1. 2. 2 药液制备
每种中草药各称取10 g,用150 ml 蒸馏水浸泡2 h,然后在电炉上加热煎煮30 min,收集药液;残渣再加入150 mL 蒸馏水,煎煮30 min,收集药液。合并两次药液,加热浓缩至10 ml,使其终浓度相当于生药1 g /ml。用0. 5 mol /L 的NaOH 将药液的pH 值调至中性附近。121 ℃高压灭菌20 min,灭菌后置冰箱中保存备用。
1. 2. 3 药敏纸片制备
用打孔器( 孔径为6 mm) 在滤纸上打孔,制备直径为6 mm 的圆形滤纸片,放培养皿中经高压灭菌,再烘干。烘干后用纸片吸取各种药液( 每片纸片的药量约为0. 667 mg) ,然后烘干,放于灭菌试管中,置4 ℃冰箱中保存备用。
1. 2. 4 药物抑菌试验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 k-b 纸片扩散法),即取80 μl 菌悬液涂布平板,然后贴上制备好的中药药敏纸片,注意均匀分布。每种中草药做三个平行,在28℃条件下培养24 h,然后测定抑菌圈直径,每个抑菌圈在两个方向各测量两次,取其平均值。中草药抑菌效果等级划分,参照参考文献,并略作调整: 抑菌圈直径小于8 mm 为无抑菌作用,用“-”表示; 8 ~ 11 mm 为弱抑菌作用,用“+”表示; 11 ~ 16 mm 为中等抑菌作用,用“++”表示; 16 mm 以上为强抑菌作用,用“+++”表示。
1. 2. 5 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测定
综合考虑中草药经调节pH 值至中性前后的抑菌试验作用来选择用于MIC 测定试验的中草药,并且将药液pH 值调节至中性后用于试验。测定方法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即取试管14 支,依次编号,其中1 支作为空白对照,其余13 支用液体培养基对中草药提取液进行二倍梯度稀释; 每管各加入100 μl 嗜水气单胞菌菌液,使其细菌终浓度为5 × 105 cfu /ml。置28 ℃摇床中震荡( 200 r /min)培养24 h,然后取出与对照管对比观察,无混浊现象所对应的药物浓度就为该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简称MIC) 。
1. 2. 6 最小杀菌浓度( MBC)
在MIC 实验基础上,把无细菌生长的各管摇动混匀,然后在28℃条件下再震荡( 200 r /min) 培养24 h,观察结果。无菌生长对应的最低药物浓度就为该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杀菌浓度(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简称MBC) 。
1. 2. 7 数据处理方法
用Excel 软件处理数据,用SPSS 13.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中草药的抑菌效果
从表2 抑菌圈的直径大小来看,冰片、五倍子、乌梅、石榴皮、诃子、黄连和艾叶7 种中草药水提原始药液能够有效抑杀嗜水气单胞菌,其中以冰片的抑菌作用最强,五倍子、乌梅、石榴皮和诃子等4 种中草药次之,黄连和艾叶2 种中草药相对较弱。将原始药液pH 值调节至中性后,只有五倍子、诃子和黄连表现出较好的抑菌作用,冰片、乌梅、石榴皮和艾叶等4 种中草药的抑菌圈明显减小。
采用SPSS 13. 0 软件的成对样本t 检验分析方法对药液在调节pH 至中性前后的抑菌圈直径大小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t =3. 303,P = 0. 002 < 0. 01,表明药液在调节pH 前后的抑菌圈直径大小存在极显著差异。
表2 42 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注: ①表示水提原始药液; ②表示将pH 值调节至中性的水提液。
2. 2 最低抑菌浓度(MIC) 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MIC 和MBC,结果见表3。将原始药液pH 值调节至中性后,五倍子和诃子2 种中草药的MIC 和MBC 最小,其中五倍子的MIC 和MBC 均为7. 813 mg /ml,诃子的MIC 和MBC 均为15. 625 mg /ml; 黄连次之,其MIC 和MBC 均为62. 5 mg /ml; 石榴皮和艾叶2 种中草药的MIC 和MBC 较大,均达到250 mg /ml;乌梅的MIC 和MBC 最大,都为1000 mg /ml。所以,五倍子、诃子和黄连3 种中草药表现出较好的抑杀嗜水气单胞菌作用。
表3 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
3 讨论
试验结果发现冰片、五倍子、乌梅、石榴皮和诃子5 种中草药的水提原始药液的pH 值分别是2. 241、3. 924、2. 943、3. 445 和3. 224,在抑菌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抑菌作用,但是,将药液pH 值调节至中性后,冰片、乌梅和石榴皮的抑菌作用极显著降低,甚至没有( 冰片) 抑菌作用,仅五倍子和诃子仍有较明显抑菌效果,推测可能是冰片、乌梅和石榴皮在抑菌试验中所表现的抑菌作用主要是其药液的酸性抑制了细菌生长和繁殖,而非抗菌活性物质的作用。进一步对调节pH 前后的水提液抑菌圈直径进行成对t 检验,结果表明抑菌圈直径在调节pH 前后存在极显著差异( P = 0. 002 < 0. 01) ,所以,药液的pH 值是影响中草药抑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将提取液的pH 值调至中性后进行抑菌试验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试验中, 五倍子和诃子对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抑杀作用, 这和彭金菊等的研究结果一致。五倍子含有鞣质成分, 该成分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和收敛作用; 同时五倍子具有强大广谱抗菌作用。诃子含有大量鞣质和多种酶,具收敛、止泻作用, 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但是,乌梅( MIC 和MBC 均为1000 mg /ml) 和石榴皮( MIC 和MBC 均为250 mg /ml) 在本试验中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很弱,这和彭金菊等( 乌梅的MIC 和MBC分别为12. 500 g /ml 和25. 000 g /ml,石榴皮的MIC和MBC 分别为12. 500 mg /ml 和12. 500 mg /ml) 、曹良等 ( 乌梅的MIC 为133. 3 mg /ml) 的研究结果不同,主要原因可能是本试验中所采用的中草药提取液的pH 值都被调节至中性后再用于试验。另外与供试菌株的分离源、菌株的血清型、中草药的采集地、药用部位、煎煮方法可能也有关系。在实际生产中,将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组合成复方,利用不同中草药相互协同作用来防治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草药的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