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材,主要分布于海拔3500米至5000米的青藏高原地区。而在我省大别山区,也有一种外形相近的“虫草”,有时在春夏之交出现,吸引不少人前去采挖(本报2008年、2014年曾报道)。近日,这种“虫草”再度现身,金寨县铁冲乡一带的大山里变得热闹起来。然而专家表示,此“虫草”并非药材,没有经过安全性评价和毒理学实验。
每天都有人进山挖
“五一期间回老家发现(金寨县)铁冲乡又有人在挖‘虫草’,一天下来收入还不错。不知道这些所谓的‘虫草’最终去了哪?”前天,一位读者拨打本报热线电话说。
接到线索后,记者向当地人了解情况,得知近期在铁冲乡附近大山里确实再现了去年的一幕——每天清晨开始,便有挖“虫草”的人上山,专门收购“虫草”的小贩则等候在山下,原本寂静的山林一时间热闹非凡。
本报曾于2008年6月5日和2014年5月20日两次对这一现象进行过报道。据了解,大别山“虫草”并非每年都出现,有记录的年份有1983年、2008年和2014年,而且出现地点也不固定。
贩子闭口不谈用途
记者辗转联系上金寨县铁冲乡一位“虫草”贩子阿发(化名),他表示,今年大别山“虫草”产量不高,价格飙升,“去年上山的人多,产量大。今年人要少一点,因为难挖了,一个人清早起来上山,一天下来最多也只能挖两三百条。”
阿发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自己一晚上最少收一千条左右,最多能收上万条,“去年‘白草’一块多到两块一条,今年涨到两块七一条,‘黄草’也要八毛一条。”这么多所谓的“虫草”都去了哪里?对于这个问题,阿发一直语焉不详,他只告诉记者货是“发往湖南去的”,至于用途,他也是含糊地表示是“搞药材的”。至于自己“上线”的联系方式,以及是否有人用此“虫草”冒充冬虫夏草,阿发闭口不谈。
不能作为中药使用
大别山“虫草”经过加工后,外观与冬虫夏草较相像,做成干菌后一般人难以辨别,那么它们的药用价值是否相同?
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刘昌利去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别山上发现的虫草,一般叫“亚香棒虫草”,但它下部分的“虫”及上部分的“草”,与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都不一样,感染的真菌也不一样,其虫草菌素只有0.02%左右,含量较低。
金寨县药监部门曾于2009年做过鉴定,认定大别山“虫草”不是真正的冬虫夏草。
有关专家提醒,“亚香棒虫草”没有经过任何安全评价,以及药理、毒理实验,不能在市场上流通,更不能随便作为中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