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冬虫夏草市场调查之三 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源
每到冬虫夏草成熟的五六月份,大量人员涌入青海省冬虫夏草产地,滥采乱挖。这种“掠夺式”的采挖,不仅影响了草原生态环境,更对冬虫夏草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雪线上升,影响了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致使其产量逐年下滑。那么,怎样保护冬虫夏草资源,促进青海冬虫夏草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冬虫夏草是分布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之间高寒草甸中一种特有的珍稀生物。它是蝙蝠蛾属幼虫被虫草菌寄生浸染后形成的虫、菌结合体,是我国特产的名贵中药材之一,与野生人参、鹿茸并称为中国三大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核心分布地带处于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源头的高寒草甸。
保护冬虫夏草,我们在行动
前两年,中科院组织的一项实地考察结果显示,被称为“软黄金”的冬虫夏草在主产区,大部分地区冬虫夏草的产量不到25年前的10%,原分布密集区40%地块已经多年未发现生长冬虫夏草。同样的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在青藏高原,曾经有过1平方米挖出102根冬虫夏草的记录。可到了今天,别说1平方米,就是在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的草甸内,有时也很难觅到1根冬虫夏草。上世纪50年代,我国冬虫夏草的年产量曾经在200吨以上,60年代初为150多吨,而到了90年代则下降到100吨左右。
冬虫夏草作为宝贵的中药资源,重视对它的保护和开发,寻求通过人为干预促进其生存繁衍的新途径,实现冬虫夏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务之急。所以,现在已经到了高度重视冬虫夏草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时候了。
近些年,省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农牧民有序开发、合理采挖冬虫夏草,使之形成良性循环。2004年出台了《青海省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又颁布了《青海省冬虫夏草采挖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规定了采集地区、采集工具、采集方法及采集总量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冬虫夏草的珍稀资源。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会长拉加才旦介绍,我省近年来还不断增加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组织实施了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等多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这也有效保护了虫草资源,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更利好的消息是,2011年11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而且,今年,我省就要启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个要以草原植被保护和恢复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实施好草原管护、草畜平衡等各项生态保护工程的伟大实践,必将使青海各族人民与碧水青山相依,也为青海冬虫夏草资源的保护带来了良机。
大面积人工繁育尚需时日
如今,人参、鹿茸已经能人工大规模生产繁育了,那么,冬虫夏草能不能也大面积人工繁育呢?
2000年,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历经30年,在实验室内成功获得了全人工培养的冬虫夏草僵虫,并长出了有子座的个体,成功培养出世界上第一根真正意义上的无土人工冬虫夏草。虽然科研人员只培育出一根冬虫夏草,但它证明了冬虫夏草有可能实现人工培育。同时,也表明我省在人工培育冬虫夏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省冬虫夏草研究工作,目前已经掌握了在无土条件下“虫”的人工饲养技术,摸索出了一套“草”的培养方法,初步掌握了虫草菌对虫草蝙蝠蛾幼虫的浸染技术,为进一步开发青海省冬虫夏草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实验设备落后的影响,部分实验数据无法测定。因此,对冬虫夏草形成的机理及生态特性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另外,还有虫草寄主昆虫的人工驯化问题、虫草菌入侵虫草寄主幼虫的机理以及子座原基的分化条件等世界性难题尚需破解。所以,冬虫夏草脱离实验室环境实现工业化生产或大田种植,在技术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关于技术方面的难题,我省著名的冬虫夏草研究专家沈南英教授给记者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他说,蝙蝠蛾幼虫特别爱“掐架”,只要是两条虫子狭路相逢,肯定要斗上几个回合,最后是勇者胜。蝙蝠蛾幼虫的这个习性,使得成群饲养它们几乎不可能,这与万千条蚕都能和平共处比起来,简直不可思议。同时,蝙蝠蛾幼虫对气温的要求也很苛刻,如果高于它所生存的温度,虫子就很难存活。这对大面积饲养,造成很大的麻烦。
冬虫夏草期待“良性循环”
提起冬虫夏草,就不能不提到沈南英这个名字。1980年,正是沈南英教授在全世界第一个分离出并证明中国被毛孢是唯一的中国冬虫夏草菌种;1983年,他又在模拟冬虫夏草自然生态条件下,让冬虫夏草菌种的子座芽发育,长成子座,并弹射出与天然冬虫夏草一样的子囊孢子,成功完成了冬虫夏草菌种的生物学鉴定,即冬虫夏草无性型到有性型的生物学世代循环。这对之后的冬虫夏草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一直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冬虫夏草第一人”。
由于滥采乱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担心冬虫夏草的寄主蝙蝠蛾有一天会消失。对此,沈南英教授很乐观,他说,在玉树的一个点上,他1966年去过,1986年也去过,时隔20年,发现仍然有冬虫夏草长出,这说明冬虫夏草就是可再生资源,只要生长环境不变,它就不可能绝迹。
沈南英教授说,现在医学界提出“向深海要药,向高原要药”的口号,作为生长在高原的“仙草”冬虫夏草,其活性成分是很多动植物所没有的。而且,全世界的虫草有五百多种,但可以做药的寥寥(有的甚至还有毒),所以它神奇就神奇在这里。
沈南英教授说,冬虫夏草的生长周期为3年至5年,由于它的孢子散落得比较集中,使得冬虫夏草的分布相对集中,有时一平方米生长着十多根虫草。如果在一个地方频繁采挖,就破坏了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使其难以繁衍后代,个体数量自然急剧下降。所以,冬虫夏草绝不能全部挖尽,必须留一些作种,以利于来年生长。
沈南英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就考虑过虫草资源的保护问题,并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效果非常好。根据几十年研究冬虫夏草的经验,沈南英教授介绍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资源保护方法:像休渔那样,实行“休虫”制度。就是今年在这一片采挖,那一片休养,第二年互换。这样,不仅保证了孢子菌和寄主的数量,也保证了它们的安全繁衍,整个冬虫夏草的生长因此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