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勤介绍,茯苓一般生长于海拔200~1500米,气温较高,光照较强,湿度较小的山区。多见于阳坡,土壤以砂质土壤为主,植被为松属针叶林,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茯苓是以腐生为主的真菌,主要有碳源、氮源、矿物质等元素,松树段木的主要成分木质纤维素及其它元素,可以满足茯苓栽培中对碳源等营养的需要。茯苓菌丝体的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茯苓生长的段木含水量为20~30%,最适栽培土壤含水量为20~25%;培养菌丝的培养基和栽培茯苓的土壤pH以4~6为宜;茯苓具有好气性,向阳的栽培场,可提高场地温度,促进水分蒸发、通风透气,有利于菌丝生长,发育,但直射光抑制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茯苓生长须有充足的氧气,因此,栽培场应选用透气性能好的砂质土壤,覆土不应过厚。同时,子实体的形成也需要较充足的氧气。
茯苓规范化种植技术要点包括栽培菌种的培育制备、栽培场地的选择与翻挖处理、培养料的准备、接菌栽种、植入诱引、田间管理 、病虫无害化防治、采收、产地加工、药材商品质量标准与规格等级、包装与储存养护。王克勤研究员针对以上的技术要点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植入诱引上,要注意诱引(引巴)来源 、诱引(引巴)的使用标准、植入时间、植入量、植入方法 。做好检查成活、查窖补窖,修沟排厢、清沟排渍,观察长势、覆土掩裂,围栏护场、严防脱引等田间管理工作。王克勤针对茯苓种植的病害防治给出综合防治措施:栽培场于冬季选择、处理;接菌前应再次进行翻晒、整理,清除场内杂草及树根等杂物,减少污染源;严禁使用“返场”;严格挑选用于接种的茯苓菌种,保证质优健壮,无杂菌污染;择晴天进行接菌定植;培养料要埋得适度,不能过深;排水沟要低于栽培窖底,并经常清沟排渍;接菌后经常检查,若发现培养料污染霉菌,可窖面扒开土层,进行短期翻晾,并铲除污染部位,或用70%酒精灭菌;严重者可更换新料,进行调换;菌核生长期间注意检查,发现较小面积病害,及时剔出处理,防止造成更大损失。针对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为:正确选场,避免为害:及时覆土,堵塞栽培窖面缝隙,防止害虫潜入窖内;栽培窖排水沟内放置柴油棉球,驱逐白蚁;探寻蚁路,挖掘蚁巢;收集捕杀,减少虫源;菌核成熟后要全部起挖,采收干净,并将栽培后的培养料全部搬离栽培场,切忌将腐朽的培养料堆弃在原栽培场 内,致使害虫继续孳生、蔓延。茯苓接菌后,经过6~7个月生长,菌核即发育成熟,便可采收。
在互动提问环节,参会代表踊跃参与,积极提问,王克勤研究员认真听取情况后,逐一细致解答,广大茯苓业内人士十分关注茯苓的椴木栽培和袋料栽培技术,以及茯苓种植遇到的白蚁用药问题。
据悉,易菇网大讲堂为易菇网系列品牌公益活动,定位普及食药用菌基础知识和栽培技术,先后在陕西留坝、北京昌平、浙江杭州、湖北武汉等全国多地开讲,多名食药用菌领域实战型专家、学者参与讲授,受惠人员达到近千人。
据悉,易菇网大讲堂为易菇网系列品牌公益活动,定位普及食药用菌基础知识和栽培技术,先后在陕西留坝、北京昌平、浙江杭州、湖北武汉等全国多地开讲,多名食药用菌领域实战型专家、学者参与讲授,受惠人员达到近千人。